2022年,双十一迎来第14个年头,人气却不复当年;人到中年,双十一眼前的难关越来越多,流量红利枯竭、消费欲望下降、折扣缩水……到底是谁在杀死双十一? 众所周知,中国电商起步于C2C,但这个模式却存在生来缺陷。 2000年成立的易趣网是中国C2C电商的鼻祖,在淘宝成立前也曾一家独大,上线两个月就收获4万注册用户和650万美元风险投资。刚上线的易趣网如同一个大型线上跳蚤市场:注册用户在平台上免费发布商品并直接和买家对接,买家通过汇款等方式支付,二手随身听、CD机、电脑硬盘成为电商平台的初代爆款。 由于当时中国网民群体极小、网购观念淡薄,电商的普及并不顺利,人们对线上消费特别是二手商品的质量以及平台权威的质疑从未断绝。缺乏配套的物流、支付与售后服务体系,更是放大了C2C模式的缺点。 面对巨大的挑战,易趣网选择并入国际电商巨头eBay,但后者移植到中国市场的北美模式却遭遇了严重的水土不服,这给了淘宝网后来居上的机会,其于2007年成为中国最大综合电商平台,年销售额突破400亿。 看着主攻自营B2C模式的京东在眼皮底下崛起,马云很快意识到C2C模式的瓶颈。2008年淘宝网旗下B2C平台淘宝商城上线。2009年马云对外表示“淘宝从来都不是C2C,也从来没想过向C2C方向发展”,在口头坚决地与C2C切割时,阿里电商加速向B2C方向转型。 毫无疑问,中国电商行业的C2C时代是小众的,B2C才是根基。今天阿里以闲鱼平台将C2C再做一遍,但收效甚微,多年来闲鱼都难以摆脱边缘业务的命运。而在电商行业往B2C转型的过程中,电商平台也取代用户成了线上交易的中枢,其对用户、商家等各类资源的整合能力是生意跑通的关键。 而双十一,就是平台用来催化行业竞争、释放消费者购物欲望和促进仓储物流、流量分发、移动支付等环节不断提升的“抓手”。 用内忧外患来形容此时的阿里电商再贴切不过,调动商家、用户的热情,擦亮B2C招牌是最紧急的任务,在一次非正式内部会议中,张勇和他的智囊团们灵光一闪,提出了一个最传统的想法:来一场大促销。 全部商品打五折,全国包邮,就算在美国有深厚历史的“黑色星期五”都没有那么大胆、激进的玩法。但为了打开B2C的缺口,释放商家和消费者的潜力,张勇决定“玩一把梭哈”。 11月11日这个日子则是巧合。当时,年轻人特别是年轻网民关注的“光棍节”概念刚刚兴起,这群人正是淘宝商城的目标客群,再加上11月前后几乎没有什么传统节日,空白的日历给了阿里“天选”的造节空间。 就这样,在2009年,只有27个商家参与的第一届双十一诞生了。 2009年双十一元年,淘宝销售额只有5000万元,此后几年都成倍增长:2010年的9.36亿、2011年52亿、2012年191亿、2013年350亿、2014年517亿、2015年912亿再到2016年突破千亿。 从5000万到破千亿,这个成绩不是阿里、京东或任何电商平台凭一己之力获得的。从实体零售业的复苏和新消费的兴起,到微博等社交媒体提供的流量路径,再到云计算、移动支付等前沿技术和现代物流的保驾护航,电商上下游行业共同助力双十一的崛起。 在淘品牌外,另一个与双十一互相成就的行业是物流。 头两年,参与双十一的商家、消费者以及订单量都很有限,售后物流问题不突出。等到双十一GMV疯狂增长的时期,爆仓、物流时间长、价保退换等问题爆发,电商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捉襟见肘。 2011年,顺丰外的快递公司全部在双十一期间爆仓,2200家线上店铺、2200万件包裹,打了快递公司一个措手不及,无论是消费者还是电商平台,都意识到物流体验已成为双十一的“阿克琉斯之踵”。 接下来引领物流革命的,同样是京东和阿里两大巨头,前者的自营模式和后者的联合路线殊途同归,将中国物流行业带到了一个新高度。
双十一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由盛转衰的? 从数据上,我们可以找到明确的转折点:2018年。 平台和商家:无解的流量焦虑 平台和商家的问题是相似的:流量枯竭,强弱分化加剧,中腰部商家成了双十一的“炮灰”。 来自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增速跌至个位数,用户增长也在不断放缓。没有活水进来,电商平台陷入流量焦虑,除了四面八方“搜刮”流量外,就是不约而同地强调“年轻人”“Z世代”“五环外”等等群体,因为这些人是“活水”。在流量枯竭时,平台上的商家面临“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尴尬状态,在天猫中小商家于双11躺平的迹象越来越明显。 消费者:为什么对双11没热情了? 在多年的市场教育以及海量的营销活动中,消费者获得满足的阈值在提高,平台的优惠力度、营销攻势已无法再调动其热情。 热情消失的原因有很多,但与平台的操作、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激烈息息相关。 首先是双十一价格优势不再。2015年成立的拼多多,将9.9包邮、砍一刀、百亿补贴等新鲜玩法发扬光大,掀起了电商市场的又一场革命。曾经被认为无法巅峰的阿里、京东双雄格局,被黄峥花了数年时间硬生生改成“三国争霸”。 其次,双十一配套设施趋于完善,平台已很难再靠服务打动消费者。 从2018年开始,各大社交媒体都充斥着双十一满减规则越来越复杂的吐槽。在知乎“如何看待2019年双十一活动越来越复杂”问题下方,获得8000+赞同的答主“坚果坚果”在分析了天猫的完整薅羊毛攻略后,用了一句话总结自己的双十一购物计划:“感谢双十一的复杂规则让我购物回归理性,所以还是选择买国外圣诞大礼包吧。” 今年双十一,主要平台已公布玩法规则,平台、用户、商家反应如何? 根据观察,平台依然在积极造势,但用户相当冷静,商家的态度则呈两极分化。 据消费者日报报道,华熙生物旗下的珂岸今年双十一备货量达到去年的五倍,洁面慕斯、洗发膏等大热单品都已全部入仓,一切准备就绪。此外,诸如花西子、珀莱雅等网红品牌的备货量也超过了去年同期。 不过能有如此底气的,似乎只有美妆个护、日用百货等少数垂类的头部品牌,它们的底气,很大程度上源自李佳琦的回归,这引出另一种尴尬局面:偌大双11竟然要靠一个个体主播延续热度,品牌的信心与增长更多来自于李佳琦,而不是平台。结果是:头部品牌拼命抓住超级主播这根救命稻草,中小商家只能躺平——有实力同时给主播与平台缴费的品牌并不多。对于电商平台来说,流量枯竭、强弱分化等老问题依然未能解决。 那么,盛极而衰的双十一是否还会二次崛起?消费者还能不能真正体验到类似于往年双11一样的“全民购物狂欢节”? jd折扣 京东折扣劵 jd折扣劵在我们看来,问题要从根源上解决:平台和商家的流量焦虑、用户对复杂优惠规则和预售制度的不满,商家“增销量不增利润”的大促窘境、直播带货对双11促销价值的极大消解,都需要被解决。 有一些改变已在悄然发生。 天猫今年推出的跨店满300减50活动,优惠力度高于去年的满300减30,是近年来折扣最高的一次。此外,在受到消费者广泛质疑之后,天猫也缩短了双十一预售期。不过据价值研究所了解,天猫双11的规则依然高度复杂,如果不是“购物高手”依然很难摸透。 对于双十一来说,删繁就简回归当年面世的初心,让消费者获得更加实惠、轻松、愉快的狂欢式购物体验,或许才是其涅槃重生的机会。 ![]() |